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,中國工業制造高速發展。這些企業學習的大都是美國模式,做大做強、快速擴張。這其中尤其以各大國企為典型:體量巨大,雖然動力十足,但轉向不易。
作為全球制造業的代表國家,德國工業既有西門子、寶馬之類的超級企業,但更讓德國人自豪的是他們有眾多細分市場領域的“螞蟻企業”。這些企業名氣不大,員工不多,產值也不算高,但無一不是世界工業界的隱形。
著名管理大師赫爾曼·西蒙指出,除了世界500強企業,還有一類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占據絕大部分份額,但社會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業。他稱之為隱形。德國有家名為GOEBEL公司,專業生產印刷機的公司,它的產品功能與西門子公司相比非常單一,就是印刷郵票和鈔票,卻擁有世界90%的市場份額。德國Vollmer集團瞄準工業生產刀具,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相關刀具生產企業都會采購他們的產品。
Vollmer集團總經理曾經說過一句霸氣的話:“我們公司雖然不大,但是沒有我們,世界上很多事情就做不成?!?/p>
2城市雖小促研發
中國人做事喜歡求大求全,比如很多城市喜歡自稱“國際大都市”、“國際金融中心”,最不濟也要自封一個區域國際中心。德國被定為國際城市只有三個,柏林、漢堡、法蘭克福。
很多德國隱形企業就坐落在小城鎮里。比如相機界的“神級企業”——徠卡公司,這家公司生產的相機、顯微鏡和望遠鏡聞名全球,特別是相機鏡頭受到追捧。
它坐落在一個人口只有5萬多的小城。為什么徠卡不選擇一線城市?因為這里遠離喧囂,能讓工廠的設計人員和工人保持寧靜的心態,潛心投入到產品的研發上。
3人數雖少有氛圍
“工業4.0”、“互聯網+”、新三板,當下的中國生產很熱鬧,一個企業做起來如果不上市似乎顯得格格不入。對比起來,德國中小企業簡直就是“一根筋”,他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營哲學,是“活下去”比什么都重要。因此他們不會純粹追求利潤,也不擅長資本運作,更是從來沒想過上市。因為“資本來了,麻煩和謠言就接踵而來?!?/p>
德國有一家玻璃業的“隱形”——客戶包括埃及國家博物館、盧浮宮、北京故宮等世界博物館。這家百年企業堅決不上市,甚至刻意把規模控制在150人以內。
老板說,當人數一旦過多時,他就可能叫不出員工名字,不得不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,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就逐漸疏遠。于是員工或許就不那么賣力地工作,或許會離職,原本那種“以公司為家”的氣氛也不復存在了。
4工匠精神的典范
德國中小企業有著明顯特點:一是許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企業,有著悠久的歷史;二是中小企業普遍都擁有較長期的發展戰略,而且不會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隨意更改其戰略;三是這些企業通常都著眼于高端“縫隙市場”,擁有全球先進的技術。通常,德國中小企業會從一個看似不太起眼的細分市場開始“深耕”,不斷積累技術優勢,最終成為行業領跑者。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借鑒?!肮そ尘瘛钡暮诵膬群蔷媲缶?,德國中小企業將這種精神發揮到了。對這些中小企業而言,掌握行業內最的技術,打造質量很高的產品是它們矢志不渝的信條。
西門子總裁曾說過一句話,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,事實上,遵守企業道德、精益求精制造產品,才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。在德國,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,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。他們往往是專注于某個領域、某項產品的“小公司”、“慢公司”,但就是這些中小企業成為德國制造的中堅力量。